阅兵 以武止戈的智慧

杨益

排山倒海的“分列式”,气势恢宏的核导弹方阵,“鹰击长空”的空中梯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阅兵是自古就有的一项军事仪式,是体现国威、军威和民族钢铁意志与浩然正气的重要形式。

202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图为“空中梯队”接受检阅。

三千多年前的黄河渡口阅兵

阅兵,又叫观兵。从广义上说,军队的基层军官把直属官兵召集起来列队,检查他们的训练、准备状况,这也可以叫阅兵,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不过人们通常说的阅兵,指的是有上级领导或军队系统之外的宾客前来参观,特意举行的展示军队人员、装备、队列等的活动。

阅兵的历史很悠久。原始部落的首领在重要节日或祭祀日,或者在和其他部族开战前夕,都会把部落的战士召集起来,手持武器载歌载舞。《韩非子·五蠹》记载,距今4000余年前,中原的最高首领舜帝在位时,周边的“有苗”部族常常挑衅,禹要讨伐他们,舜说不可以。舜让众多兵士列队执干、戚舞于阵前。干、戚是指古时的两种兵器:盾牌和大斧。军强方能“止戈”,用武器作跳舞的道具,颇有先礼后兵的味道。“有苗”看到后被震慑退兵而臣服。古籍中认为这种舞蹈是用文教代替战争,是早期阅兵的雏形。后来,大禹在涂山进行过一次盛大的阅兵,史称“涂山会盟”。此举,内以整肃部落军心,外以震慑四夷,彰显华夏初兴之威仪。

距今3000余年前的商末,商纣王倒行逆施、朝政荒唐,而西边的周国则日益强大。周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准备进攻商朝。传说他带兵东进到黄河孟津渡口,举行了盛大的观兵(阅兵),史称孟津观兵,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阅兵。周武王还召集天下诸侯,前来会合的各地方国诸侯、部族首领达800多路。很多人建议当时就进攻商朝,但周武王和姜子牙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故而暂时收兵回国。虽然没有出兵,但这次阅兵展现了周国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几年后,周武王召集诸侯正式出兵,与商军战于牧野。交战之前,联军数万将士列阵,周武王左手拿着黄钺,右手举着白旄,向诸侯联军将士宣读了商纣王的诸多罪恶暴行,展现联军必胜的决心,也公布了军纪军规。这篇名为《牧誓》的檄文可谓是最早的盛大阅兵发言。《牧誓》宣读之后,联军挥戈东进,很快在牧野大败商军,一举埋葬了商王朝。

从周朝开始,上到天子,下到诸侯大夫,都喜欢打猎。这种打猎不光是为了获取几只野兽,而是组织大队人马按照编制列队,战车、旌旗、鼓号齐备,完全就是阅兵与实战演习。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楚国,曾组织多国联军的会猎,也就是多国大阅兵。

当时的阅兵被称为“大阅”,常在冬季进行。由于最早记载“大阅”的《周礼》和《礼记》都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专书,所以阅兵作为一种军队礼仪被后世继承下来。

距今2000余年前,汉武帝常在上林苑举办大规模的会猎,出动大批骑兵、步兵、战车、弓弩部队,其实也是检阅和训练精锐部队的大阅兵。汉武帝打败匈奴,确认华夏文明在东亚地位之后,周边各国使者云集,汉武帝也常常让他们参观上林苑会猎,展现大汉军威。

北宋时期的《武经总要》规定,每年秋天一次“小阅”,三年一次“大阅”。

20万人参与的“骊山讲武”

唐玄宗李隆基在公元712年登基后,次年就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阅兵,史称“骊山讲武”。据史书记载,这次阅兵“征兵二十万,旌旗连亘五十余里”,放眼整个世界都堪称是规模巨大。唐玄宗不是单纯把20万人征集起来摆开阵势,而是要求各部严格按照战争实况进退列阵。阅兵刚开始时,多路人马军容不整,兵部尚书郭元振差点因此被杀,大臣求情才改为流放,只有左军节度薛讷、朔方道大总管解琬两路人马没有慌乱,唐玄宗给予了特别嘉奖。一番整肃后,将士们军容整齐,威武雄壮,进退有序,气撼山岳。通过此次阅兵,唐玄宗很好地整肃了军纪,其“以武力为后盾,文政为保障”的治国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也为之后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军事基础。

宋朝一直采取“重文抑武”的政策,但军事制度非常完备。北宋时期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规定,每年秋天一次“小阅”,三年一次“大阅”。这是固定的阅兵,流程包括步兵列阵、骑兵冲杀、弓弩射靶考核,甚至还展示了世界最早的火器。除此之外,还有临时性的阅兵。比如公元1053年初,大将狄青率部南征,平息了嚣张一时的侬智高叛乱,恢复了岭南的和平。狄青麾下戍守边防的蕃落军骑兵立下大功,狄青向宋仁宗请求检阅他们。恰逢辽国使者来国都开封,宋仁宗就让蕃落军在垂拱殿前的空地排兵布阵,演练打败侬智高叛军的场景。辽国使者见铁骑奔驰,禁不住连连赞叹。宋仁宗因此重赏将士,并提拔了阅兵总指挥张玉等有功之臣。

《乾隆皇帝大阅图》第二卷《列阵》(局部)。

乾隆南苑阅兵制成《大阅图》

明成祖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后,使得都城直接面对北部的蒙古,他为此建立了“大阅”制度,就是在冬天定期由皇帝亲自检阅京城的驻军,考察士兵的精壮和将领的优劣程度,优升劣降,汰弱留强。这项制度执行了永乐、宣德、正统、天顺、成化几朝,之后荒废近百年,明朝北疆也是烽烟不断。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大学士张居正上书建议恢复“大阅”,巩固边防。次年秋天,“隆庆大阅”在京城北郊举行,皇帝身着戎装,“选卒十二万,戈铤连云,旌旗耀日……观诸将士为偃月五花之阵……阅骑射,简车徒。礼毕,三军之士皆呼万岁,欢声如雷。都城远近,观者如堵。”此举不光重振了军威,而且对外彰显出隆庆皇帝重视国防的决心。此后隆庆皇帝任用戚继光等名将,强化北疆防御,在两三年后基本解决了蒙古边患。

清朝以马上得天下,素来尚武,皇太极时代就曾大阅,顺治皇帝将其定为三年一次。阅兵地点在皇家猎场南苑,即今天南海子一带。南苑原是元明清三朝的皇家苑囿所在,元朝称为“飞放泊”,在这里纵鹰搏击为乐。明朝叫“南海子”,永乐时增广其地,“周围凡一万八千六百六十丈”,开辟四门,筑有围墙,作为“行猎”之所。清朝统治者生在辽东,喜好打猎,入关后加以扩建,增为九门,如大、小红门,黄村门,双桥门,镇国寺门等,成为“行围讲武之所”。

清朝皇帝在此检阅八旗军中的火器营、鸟枪营、前锋营、侍卫营等诸多兵种,演练内容有火炮、鸟枪、骑射、布阵、云梯等。1739年,乾隆皇帝登基后首次在南苑阅兵,此时清朝与准噶尔部的战争恰好在休战期,清政府与准噶尔汗和沙皇俄国正在谈判。乾隆此次阅兵,也有展示军威的意味。为此他让画家绘制了若干幅《大阅图》。单幅画横展10多米,绘制了成千上万的官兵,军阵排列威风凛凛,栩栩如生。大阅之后,乾隆挥军击败准噶尔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巩固了华夏边疆。

新中国阅兵带给人民安全感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阅兵——开国大典阅兵举行。图为受检阅的坦克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

自1949年至2024年,新中国共在天安门举行过16次阅兵。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盛大阅兵。毛泽东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检阅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朱德总司令乘车在长安街检阅了受阅部队,并宣读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聂荣臻任阅兵总指挥。陆海空三军部队16400多名官兵接受了检阅。其中,参加阅兵的解放军空军只有17架飞机。因担心飞机太少了,群众看得不过瘾,总指挥聂荣臻将飞机分为前后两个梯队。第一梯队的9架飞过天安门后,从城北绕了个圈,再跟到第二梯队8架飞机的后面飞第二轮,这样受阅的空军有26架次。为了防止敌对势力捣乱,当时我军飞机是实弹受阅,随时准备迎敌。

开国大典阅兵,是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最盛大、庄严的一次阅兵。此后,从1950年到1959年,天安门又举行了10次国庆阅兵。喷气式飞机、公安部队、火箭炮部队、伞兵、国产喷气式战机……诸多新的兵种、兵器先后在这些阅兵式上亮相,骑兵等旧兵种逐渐退出阅兵队列。

1984年,改革开放后的首次国庆阅兵举行,战略导弹部队、武警部队和女兵方阵首次受阅。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阅兵,出现了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受阅。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阅兵,90%的装备为首次展示。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给人们最大的惊喜是出现了4个信息作战方队和3个无人作战方队,标志着我军保家卫国、捍卫世界和平的力量得到了系统化提高。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举行,这次阅兵又称“胜利大阅兵”。另外,我军还举行过2017年朱日和大阅兵、2018年南海大阅兵等。

今年的阅兵,是我国举行的第二次“胜利大阅兵”、第17次天安门阅兵。当代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山河如锦、国泰民安的盛世画面,这离不开我军强大国防力量的默默守护。作为一名中国人,观看威武雄壮的阅兵,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十足的骄傲和荣誉感,还有满满的安全感。

2023年5月9日,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8周年,俄罗斯在莫斯科红场举行阅兵。

国外经典

莫斯科红场阅兵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阅兵的传统,其中较为著名的是莫斯科红场阅兵。

红场阅兵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初,沙皇彼得大帝就曾在红场举行过庆祝战争胜利的凯旋阅兵。不过彼得大帝改革后的沙皇俄国首都是圣彼得堡,莫斯科只是旧都,故而在莫斯科举行的阅兵频次有限,少为人知。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莫斯科正式成为苏联首都,阅兵也频繁起来。苏联时代的红场阅兵主要有三个节日:十月革命节(11月7日)、五一劳动节(5月1日)和卫国战争胜利日(5月9日)。1941年夏天,德国向苏联发动突袭,短短几个月,苏军损失数百万将士。当年9月,180万德军发动“台风行动”,目标瞄准莫斯科,11月初已经打到距离莫斯科只有几十公里的地方。面对汹汹来敌,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坚持留在莫斯科,并于十月革命节照例举行了红场阅兵。由于事态紧急,这次阅兵没有准备繁杂的礼仪,克里姆林宫还披上了迷彩伪装,成千上万的士兵穿着朴素的军装,荷枪实弹,在红场接受检阅,随即开往前线,他们中许多人再也没能回来。通过这次阅兵,苏联向全世界表明了战斗到底的决心。经过浴血奋战,到11月末,苏军完全阻止了德军的攻势。11月29日,斯大林下令反攻。至1942年初,德军被全线击退,损兵50万。莫斯科保卫战第一次让德国法西斯的陆军遭受重挫,红场阅兵大大提振了士气。

1945年5月9日,德国法西斯投降,苏联于6月24日在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受阅部队的最前方是苏联军人插在德意志帝国大厦上的那面红旗。这是战后苏联第一次阅兵,以此庆祝伟大卫国战争暨反法西斯欧洲战场的完全胜利。

苏联的五一劳动节阅兵持续到1968年,共举行40多次。十月革命节阅兵持续到苏联解体,共举行70余次。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联邦不再进行劳动节阅兵和十月革命节阅兵,胜利日阅兵成为惯例,直到今天。

体现凯撒胜利阅兵的版画。

西方溯源

古罗马凯旋阅兵

古代西方的阅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罗马的凯旋游行。当古罗马军队对外战争取得大胜,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就会批准获胜的将军举行凯旋阅兵仪式。古罗马人认为胜利壮大了古罗马的威势,而有历史学家认为,古罗马军队的凯旋阅兵不仅是胜利庆典,更是震慑敌人的心理战术。

仪式当天,古罗马军队按照各军团、各大队的编制排成队列,沿着宽敞的罗马大道进入首都,最后到卡皮托山上的神庙献祭。市民们在两侧夹道欢呼。队列中不但有仪仗队、军乐队、步兵、骑兵,还有缴获的战利品和抓住的俘虏。凯旋将军坐着白马拉的战车位于其中最显眼的位置。对于古罗马将军而言,凯旋仪式是人生至高的荣誉。仪式结束后,有的统帅会自掏腰包请市民大吃一顿。

阅兵趣闻

复刻历史的现代阅兵

在一些国家的现代阅兵式上,会复现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具有历史传统的兵器和兵种。

1971年,伊朗巴列维王朝举行了一次阅兵,庆祝居鲁士大帝建立波斯第一帝国2500周年。这次阅兵,不但展出了现代化的喷气式战斗机、火炮、坦克,还出现了两千年前的古波斯军队装束。萨珊波斯的重装骑兵,骑士与马都身披鳞甲,队形严整。波斯第一王朝的“不死军团”,也手持圆盾和短矛,列队而行。

在2025年法国国庆阅兵式上,一群仿佛从童话中走出的“斧头帮”令全场瞩目。这些大汉个个留着虬髯,身穿白色制服,头戴白色高筒帽,胸前围着黄色皮裙,肩上则扛着明晃晃的斧头。原来,这些形如西式奇幻矮人部队的,是法国外籍军团的工兵。黄色皮裙是工兵的防护装,也具有一定的伪装掩护作用,斧头则是19世纪工兵的装备。阅兵的法国总统马克龙夫妇看后不禁相顾莞尔。有网友笑称:“这是拍历史剧还是奇幻剧?”

另外,现代阅兵还有复刻“历史”的国家。如英国阅兵时,皇家卫队穿红色军服,戴黑色高帽的近代装束;波兰阅兵时,与坦克、自行火炮、防空导弹伴随的,是波兰人的骄傲——骑着彪悍骏马的翼骑兵。

本版供图:北京日报图片库、新华社、视觉中国

下一篇:英法战机协防空域后,波兰总统又表示应在波兰部署外国核武器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