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坐月子“雷区”多!这几件事千万别做,拿身体赌太不值

坐月子,可是宝妈产后的“二次重生”,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可对于初秋坐月子的宝妈来说,老一辈的经验之谈和秋老虎的闷热攻击碰撞到一起,反而成了最难熬的月子。

之前听别人说秋天坐月子最舒服,可当真正坐月子后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老一辈总说把不能吹风和必须捂汗的老规矩挂在嘴边,整个月子对宝妈来说不是享受,更像是一场折磨。

为了不让宝妈日后留下“月子病”,特意询问身边的专业人士,把初秋坐月子的雷区都整理出来,希望所有宝妈都能提前知道。

初秋坐月子,这几个雷区千万别踩

雷区一:盲目捂月子

“秋天风硬,得要捂严实!”这句话,估计秋季坐月子的宝妈都听过吧?

初秋白天热、早晚凉,老一辈总觉得宝妈怕风,于是白天也要长袖长裤+帽子+袜子,把宝妈裹得严严实实。

就连白天也要窗户紧闭,因为温度不像夏天那么热,就连空调、风扇也严禁宝妈用。结果呢?宝妈热得出一身痱子,汗把衣服打湿也不敢换,最后捂出了一身病,后果很严重!

真相是:

宝妈产后的身体极为虚弱,确实需要保暖。但“捂”和“密不通风”是两个概念,很多长辈到现在都分布清楚,错把两者划等号。

初秋早晚温差大,可以穿薄款的长袖长裤给自己武装起来,但中午热了需要换短袖。如果室内的温度比较高,还是要开窗通风,只有空气流通才能减少细菌滋生。

雷区二:为了下奶狂喝油腻汤

“多喝汤,奶水才多!”,很多刚刚生产的宝妈把这句话当做真理。

却不知道,这句话简直就是宝妈的“催命符”。为了下奶,家里的长辈给宝妈炖了很多鸡汤、排骨汤、猪蹄汤……

宝妈硬着头皮喝了一碗又一碗“下奶”的汤,到头来奶水没有变多,反而堵奶堵到怀疑人生。身边就有宝妈胸部硬得像石头,没有奶水不说,自己还高烧不退,嚷嚷着再也不要喝汤了!

真相是:

奶水的多少,和汤的“油不油”没关系,关键还是在于宝宝的吮吸次数、喝水的多少,以及月子餐是否营养均衡。

刚生完宝宝的前一周,宝妈的饮食一定要以清淡为主,喝得太油腻反而容易堵奶。前几天,要喝清淡的蔬菜汤保证营养,之后再慢慢增加蛋白质。对了,每天2000毫升的水分不能少,不想喝汤的时候换成牛奶或水。

雷区三:一个月不洗头不洗澡

“月子里洗头容易受凉,以后头疼、关节疼”,这句话成功劝退了90%爱干净的宝妈。

初秋的白天还是很闷热的,宝妈本来就出汗多,再加上还要排恶露,头发就粘成一绺一绺,身上还散发着难闻的味道,连自己都嫌弃。

就是正常人半个月不洗澡、不洗头都觉得难受,更何况是产后宝妈呢?不敢想象,需要同时承受身体不适和心理不适的宝妈,这个月子坐的有多难。

真相是:

产后确实需要避免着凉,但谁说洗澡、洗头就一定会受凉呢?反倒是长时间清洁工作不到位,皮肤表面容易滋生细菌,增加感染的风险。

正确的做法是可以洗澡,也可以洗头。顺产后的第三天就可以洗澡,剖腹产需要等伤口愈合后才可以,每次都只能选择淋浴,时间也控制在10分钟只能搞定。洗澡、洗头的时候务必要立马吹干,别让冷风浸入身体。

雷区四:整天躺床上不动

“月子里要多躺,不然以后腰疼”,这句话成功让很多宝妈在床上躺了一个月。

初秋天气明明很舒服,宝妈却被迫钉在床上,吃饭、喂奶、上厕所……所有的事情都需要人扶,剩下时间就躺在床上什么都不做。

到头来,躺得腰酸背痛不说,很多宝妈甚至还出现下肢麻木,出了月子连走路都费劲。看来躺着,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最起码对产妇而言危害比较多。

真相是:

产后确实需要休息,但大家对“躺着”的认知有误差,以为躺着就是完全不动,反倒害了坐月子的宝妈。

顺产后6个小时,剖腹产后24个小时,宝妈就得要在家人的帮助下翻身、侧卧。身体允许后要早点下床走动,反而更利于身体恢复,加速恶露排出。

结语:坐月子不是熬过去就行了,而是要帮助宝妈养好身体。初秋坐月子的这些雷区,说到底是老传统和科学护理发生碰撞,只要大家能遵循科学,不把自己当试验田,就能健康的坐月子了!

发布于:新疆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