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盯着孩子的错?你的 “纠正欲”,可能正在磨掉他的勇气

“妈妈,你看我画的太阳好不好看”,钢镚举着歪歪扭扭的画纸,眼睛亮得像星星,一看就知道想得到妈妈的夸赞。

“太阳怎么是绿色的?重画!”结果别说夸赞了,妈妈直接否定了钢镚的画,娃只能委屈地离开。

这样的画面,大家都不陌生吧?父母总以为自己是对的,不断纠正孩子。可父母有没有发现:在一次次的纠正中,孩子眼里的光被慢慢浇灭了?

纠正欲的背后,是爱,还是控制呢?

很多父母会说:“我不是喜欢纠正他,而是他做得确实不对!”

可问题是,“对”和“错”的标准,到底是谁制定的?

钢镚只是一个不到三岁的孩子,他眼里的世界五彩缤纷,因为他目前的认知就是这样,和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父母不一样。难道,这也是错的吗?

父母总是用自己的逻辑去衡量和要求孩子,却忘了:孩子的世界,本就是不短试错的试验场。

有个概念叫做“控制性教养”,就是说父母通过纠正、批评、命令等暗示,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动。表面看好像是在教孩子,本质上确实在满足自己的掌控感。

就像有一位妈妈说的:“我总是忍不住纠正他,因为我不允许他犯错。要是犯错的话,就意味着我教的不够好,意味着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

看吧,纠正欲说到底不是为了孩子好,而是很多父母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而已。

纠正的代价,孩子根本承受不起

可能有父母会问:不趁着孩子小纠正,那以后他们学不会规矩怎么办?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可规矩和勇气,从来都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只要父母教育的当,它们完全可以同时出现在孩子的世界里。

可偏偏父母用错了方式,非得要用“纠正”来教育孩子。原以为这是这是爱,到头来才发现这是惩罚,背后的代价实在太大。

1、纠正,会让孩子不敢尝试

孩子第一次做某件事的时候,可能做得不好,这是有情可原的事情。可总有父母喜欢纠正他们的错误,孩子心里会大受打击。

下一次,孩子可能就不愿再尝试同样的事情。因为他害怕,万一还是做不好,岂不是又要被否定。既然如此,倒不如直接不做,也省去了麻烦。

2、纠正,会让孩子害怕犯错

就算是成年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这是人之常情。只是,成年人会自己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不会被身边人责罚、打骂。

可孩子不一样,明明犯错是他们的权利,可是每次犯错后还是被父母各种纠正。以至于日后做事、说话的时候,总是没来由的害怕犯错。

3、纠正,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直到现在,还有一些父母总是揪着孩子天马行空的兴趣爱好不放。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的愿望听起来不靠谱,以后赚不到钱。

很想问问父母,你们小时候的愿望实现了吗?要是连随便说话都被否定,那以后孩子怕是不敢再有想法了,也会因此慢慢失去自我。

心理学研究显示:那些被长期被过度纠正的孩子,其实更容易出现问题。他们会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做都不对,那还是不做更更好。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面临两种结果:要么畏手畏脚,做什么事情都犹豫不决;要么叛逆反抗,总想着逃离父母掌控。不管是哪一种结果,都不是父母想要的。

想告诉所有的父母:真正的爱是允许犯错。

犯错是本能,父母要做的是学会区分“原则性错误”和“成长性错误”。前者,像打人、撒谎、危险行为,这些行为是必须要纠正的,涉及道德和安全问题;后者像写错字、系不好鞋带、说错话,这些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只需要引导就可以。

至于如何引导,其实很简单。

首先:父母要学会共情,若是自己都共情不了孩子,还能指望别人共情吗?当理解孩子的想法后,很多问题其实就不是问题了。

其次:父母要用提问代替命令,孩子都有逆反心,他们不希望总是被父母纠正。倘若父母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相信孩子很乐意思考。

最后:父母要多鼓励少否定,任何时候都不要总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他们优秀的地方。要知道,好孩子都是被父母一点点夸赞出来的。

结语:教育不是雕刻孩子,而是通过大人的经验去唤醒他们。与孩子而言,他们最不而缺的就是正确的裁判,而是永远站在他们背后支持的队友。

发布于:新疆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