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坚守生命的第一岗哨

本文转自:拂晓报

医护人员在给接受光疗的患儿做护理。

医护人员检查患儿呼吸机参数及生命体征。

穿过层层消毒屏障,市立医院新生儿科的大门在身后闭合,世界被分成两半——外面是喧嚣日常,里面是生命的第一岗哨。

保温箱整齐排列,蓝光治疗仪发出幽微的光,心电监护仪的滴答声此起彼伏……透明暖箱里躺着的生命,有的小到不及成人小臂长,皮肤薄得像一层绢纸;有的胸口微弱起伏,身上连着细细的管线和呼吸机。

“这里收治的都是全院日龄最小、体重最轻、病情最重的孩子。”新生儿科主任、主任医师许红说话时,目光仍扫过每一个暖箱。作为宿州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及全市新生儿质控中心挂靠单位,该科自2004年成立以来,已经成为皖北地区技术与学术水平一流的新生儿救治中心。病区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病房、普通婴儿病房、隔离病房,实行无陪护管理,共设40张病床,其中有10张是监护病床。每年收治新生儿约1800名,其中最小胎龄仅24周+4天,最低体重仅760克,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高达98%。

强大的医护团队是支撑这些数字的底气。科室41名医护人员中,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2名,其中硕士研究生6名。护理团队同样强大,副主任护师、主管护师、专科护士构成了专业而温暖的守护线。同时,先进的设备也为每一次抢救和治疗提供了坚实保障。

技术是生命的保障。亚低温治疗仪守护着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神经功能,振幅整合脑电图机实时监测脑功能变化,NO吸入技术为肺血管痉挛的婴儿打开生命通道。超早产儿的综合管理技术已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比技术更动人的是温度。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被安置在模拟子宫环境的多功能暖箱中,温度、湿度精准调控,厚实的遮光布隔绝了声光刺激。为了减少干扰,医护人员实施集束化管理,将治疗、护理集中完成。同时,对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的早产儿,开展“袋鼠式护理”,通过母婴肌肤接触促进生长发育、传递爱与安全感。这里虽然没有家长陪护,但医护团队构成了临时父母:24小时监控、2小时喂奶、每日体重测量,连换尿布也精确记录克数。

“在这里,每一次呼吸都来之不易。”今年4月16日,一名胎龄仅24周+4天、体重760克的超早产儿被紧急转入。“这相当于提前四个多月闯进人间,我们都心疼极了。”许红介绍,团队先后为他进行了脐静脉置管和PICC置管,避免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因肺发育极不成熟,他先后接受了无创辅助通气和机械通气,呼吸机支持治疗长达80天。其间,他还经历了乳糜胸、双侧胸腔闭式引流、两次双眼玻璃体药物注射术等多重考验。经过142天的治疗,这个曾经只有成人手掌大小的宝宝体重达到4.3公斤,实现了全经口喂养,已于近期顺利出院,回到了父母温暖的怀抱。他的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心血与坚持。

这里见证了无数个生命的奇迹,也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我们不仅要让孩子活下来,更要让他们尽可能地健康成长。”许红表示,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将以专业、耐心和爱心,为每一个脆弱的新生命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

■文/图 本报记者 秦雨婷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