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下棋好的孩子,数学都不会差?

数学家格·哈尔基曾在《数学家的自白》中写道:“拆解国际象棋的棋题,就像是在解一道数学题;而下国际象棋,就仿佛是在进行数学运算。”

这句话,我特别认同。纵观科学领域的许多顶尖学者,他们当中不少都是棋艺爱好者。

无论是国际象棋、围棋,还是中国象棋,都和数理思维的拓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家两个孩子也是小棋童,幼儿园大班开始接触棋类,Joshua学了3年围棋,Eric学了2年国际象棋。

虽然不能说有多专业,但是作为一个兴趣熏陶,我们是实打实感受到了棋类对大脑的帮助。

棋类不仅仅是游戏,它更是孩子早期数理思维训练的“隐形课堂”。

家里至今还保留着随时可下的围棋和国际象棋

昨天我分享了孩子学棋的一些趣事(?坚持那么多年,这项活动对孩子帮助太大了!),今天就接着来聊聊,孩子要如何入门棋类启蒙。

三大棋要怎么选

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在孩子四五岁时都会动念头:要不要给孩子学一种棋?理由很简单,棋能开发智力、培养专注力、磨炼耐心。

可一旦开始选棋,问题就来了。

棋的种类太多,围棋、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到底该怎么选?

我当年就把这个选择权交给了两个孩子,结果哥哥选了围棋,弟弟选了国际象棋,而我自己更喜欢中国象棋。

这下子,三大棋的独家功效也都被我们拆解出来了。

我观察了很多年,发现国际象棋和围棋和中国象棋,其实也是各有特色的。

1. 围棋:培养全局观与战略思维

围棋棋盘大、落子多,胜负并不在一两颗子,而在整体布局。

培养全局观:孩子必须学会从长远看问题,而不是只盯着眼前的小得失。

增强耐心与专注力:一盘棋动辄上百手,孩子需要长时间保持注意力和思路连续性。

锻炼抽象思维:黑白子没有固定功能,孩子需要在极简规则里不断推演变化。

因此,围棋更适合培养战略思维与大格局,能让孩子逐渐学会在复杂局面里抓主次、定方向,这个战略部署能力对数学、计算机思维帮助都很大。

2. 国际象棋:培养逻辑推理与数学思维

国际象棋棋盘是8×8的方格,每个格子有坐标,棋子走法各异。

强化数学直觉:棋盘坐标与数学中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高度契合,孩子很快就能建立空间感。

训练计算与比较:棋局中的“换子”问题,本质上就是数学里的数量计算与价值比较。

提升逻辑推演能力:孩子必须预测对方反应,提前规划多步路线,这是非常典型的“如果…那么…”逻辑链条。

因此,国际象棋更像是数学思维的模拟器,适合希望孩子在数理逻辑、推理能力上扎实打底的家庭。

3. 中国象棋:培养战术敏锐度与快速应变

中国象棋棋子分工明确,攻防激烈,对抗性更强。

培养战术眼光:车、马、炮各具特色,孩子要学会如何搭配组合、灵活运用。

增强局部计算与应变:中国象棋节奏快,局面瞬息万变,孩子必须快速算清得失。

锻炼竞争意识:对弈往往短兵相接,孩子能体会到“搏弈”的紧张感和对抗性。

因此,中国象棋更强调局部战斗与即时应对,能让孩子在有限时间里学会冷静计算、果断出招。

总结起来,就是三种棋类各有千秋,合适不同特质的孩子。选哪类棋子更多取决于父母希望孩子在哪方面获得提升。?

围棋:战略全局观+耐心的培养,合适安静沉稳的孩子。

国际象棋:逻辑推理+数学思维的培养,合适活泼爱冒险的孩子。

中国象棋:战略敏锐度+快速计算的培养,合适有中国历史情结的孩子。

不管是哪类棋,对数理思维的提高,都是相当有帮助的。

孩子几岁可以开始?

其实,从幼儿园就能接触了。但年纪小的孩子,最好从井字棋这样简单的玩法开始,先培养规则意识和策略意识。

我常常和孩子在纸上画“井字棋”,一来二去,孩子就对“下棋”这件事产生好奇。等到大班时,我们才真正引入围棋。

这个阶段恰好是孩子从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候。他们会开始尝试用逻辑、逆向推理去理解事物。这时学棋,孩子的兴趣和接受度都会更高。

等到7、8岁,如果孩子对棋类依然有浓厚兴趣,就可以慢慢过渡到更系统的学习:规则技巧、实战积累、甚至比赛。

线上还是线下学?

围棋的气与吃子规则并不复杂,国际象棋虽然略难,但也都是“各司其职”,只要掌握了规则,就能顺利入门。

所以选择哪种方式,其实要结合孩子的学习习惯和目标计划

线上:适合想要高性价比、需要老师带和丰富互动的孩子;

线下:适合准备走专业路线、需要更高强度训练的孩子。

各地应该都有棋院,但棋院往往有非常清晰的训练排期,如果是想要更自由的安排和兴趣熏陶,线上课也是很好的选择。

现在的小班直播课人数少,老师关注度也高。有老师讲解规则和技巧,孩子的进步更快。

我的建议是:如果目标是专业发展,线下训练不可或缺;但如果更多是兴趣培养,那线上课或者早期线上,之后再转线下,都是可以的。

要参赛和考级吗?

比赛很多,从业余赛到专业赛应有尽有,但孩子是否要参加,要看阶段和目标。

同样,棋类也有考级制度,比如围棋要通过理论题和人机对弈。理论题不仅考棋局,还涉及历史文化;实战则是与AI对弈,胜两盘即可通过。

要不要考级?因人而异。有的孩子没有比赛和考级,但棋力依旧不差。对孩子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证书,而是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与快乐。

我更看重的是孩子在日常的积累。

比如当年Joshua学棋就很爱做死活题、喜欢复盘总结,这些比成绩更能提升思维。

老师也提醒过我,刚入门就去参赛,孩子往往容易受挫。所以更适合先学一年以上,等有了稳定练习习惯,再逐步尝试。

学棋如何陪练?

坦白说,我家俩孩子最后坚持不下去,有个很重要的遗憾是找不到陪下棋的人。

当年哥哥弟弟选的棋类不同,导致他们也没办法对弈,后面随着级别升高,能找到一样时间段都有空的棋力差不多的孩子,是真的挺麻烦的。

所以慢慢的,过了几年后,他们对棋的下棋热度就减弱了。

前段时间,当公司来了一个“神秘嘉宾”,Eric知道后,他真的非常开心。周六都跟着我来上班,我在加班,他在办公室里跟下棋机器人大战了好几个来回。

那一刻,我也忍不住感慨AI真的在悄悄改变我们的生活,连下棋这件小事,都能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如果当年两兄弟就有这样子一个下棋机器人,我相信他们的进步肯定得上N层楼。

阅读更多:这事儿后劲太大了,AI真的改变生活

写在最后

学棋,是兄弟俩童年里一段特别美好的回忆。它不仅曾经滋养过他们的兴趣,也是我给他们安排过的兴趣班里,最有价值的一门。

虽然他们没有一直坚持到现在,但那两三年的时光,我最直观的感受是:棋类学习真的让他们的逻辑能力和数学思维有了显著提升。

在一盘盘斗智斗勇的棋局里,他们学会了如何全局思考、权衡利弊、心算统计、战略分析。

别小看这些思维训练,它们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悄悄打下了坚实的底层逻辑。

即便孩子们后来选择了别的方向,棋类带来的思维收获,也一直在陪伴他们成长。

如果你也想启发孩子的数理思维,真的可以从棋类着手,不会吃亏!

Yours,萌芽。

发布于:广东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