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晶科能源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报告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18.31亿元,同比减少32.63%;归母净利润为-29.09亿元,较去年同期12亿元的净利润,大幅转亏。
这份成绩单在光伏行业并非个例。2025年上半年,多家光伏企业陷入亏损或亏损扩大,包括隆基绿能亏损25.69亿元、天合光能亏损29.18亿元、晶澳科技亏损25.80亿元和通威股份亏损49.55亿元等行业巨头。
晶科能源的盈利指标全面恶化,上半年毛利率为-2%,同比下降10.6个百分点,罕见跌入负值,归母净利率为-9.1%,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
细分来看,第二季度单季营收179.9亿元,同比减少25.6%,环比增长29.9%;但归母净利润仍亏损15.2亿元,同比暴跌6336.8%。
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已经持续多个季度。2024年,晶科能源全年营业收入为924.71亿元,同比下滑22.08%,结束了自2019年以来连续五年的增长态势。
光伏市场竞争加剧、产品价格持续下跌是晶科能源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行业产能过剩引发激烈价格战,导致企业普遍陷入“亏本销售”的怪圈。
截至2025年6月末,晶科能源资产负债率达74.07%,较2024年末上升2.08个百分点,有息负债率达32.47%,较2024年末激增5.92个百分点,半年内增加约65亿元。
现金流方面状况同样不容乐观。2025年上半年,晶科能源经营性净现金流为-38.1亿元,净流出金额同比翻番。其中,第二季度经营性现金流-11.9亿元,同、环比分别下降57.3%和54.5%。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晶科能源存货余额128.9亿元,较年初增加3%。库存增加进一步占用了企业宝贵的现金流,增加了经营压力。
此外,公司运营效率指标也在下滑。截至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70.25天,连续第二年上升;2025年第二季度末,该数据为79.52天,同比仍处于高位水平。
不过,并非所有光伏企业都陷入困境。2025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增长56%;正泰电器净利润25.54亿元,同比增长33%;横店东磁净利润10.2亿元,同比增长59%。
这些企业能够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多元化业务布局或技术方面的优势。相比之下,单纯依靠组件销售的企业则普遍陷入困境。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晶科能源组件出货量累计约350GW,仍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
然而,这个“出货王”的光环背后,是公司不得不“以价换量”的现实。市场预计,行业整体复苏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只有具备规模化优势、品牌溢价、领先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的企业才能度过这个寒冬。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