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大众健康报
产房外的时钟指向17:45,任丹主任持刀的手稳如磐石,只有额角细密的汗珠泄露着分秒必争的紧迫。“快!新生儿抢救台预热!”指令落下的瞬间,监护仪尖锐的警报与她的声音重叠——六分钟后,婴儿清亮的啼哭划破空气。产妇苍白的指尖终于恢复温度,虚弱地抓住她衣角:“丹丹医生……谢谢您……”这个被无数产妇呼唤的昵称,此刻浸透了生命的力量。
手术刀尖的“生命时速”
2025年五一假期的黄昏,三道堰孕妇大出血的紧急呼叫撕裂宁静。“产妇大出血,需要立即剖宫产!”任丹斩钉截铁的决断激活了产儿科抢救小组:产科、儿科、麻醉科在手术室完成集结。
从产妇推进手术室到新生儿娩出,仅用6分钟。这惊心动魄的“生死六分钟”,源自她深耕产科二十余载淬炼的硬核实力——率先在全区开展宫腔球囊填塞止血技术,主研项目获科技进步奖,更将“普贝生促宫颈成熟”等新技术写入郫都产科史。无影灯下,她是指挥若定的战士;而患者锦旗上“丹丹医生”的亲切称呼,则是她用数千台手术铸就的金字招牌。
军功章里的“半边天”
深夜归家,任丹轻轻推开房门,儿子梦中呓语“爸爸”,让她心头一酸。手机里与丈夫身着军服的合影,记录着这段跨越二十一年的“双城记”:丈夫守卫着祖国的疆域,她守护着生命的通道。
军嫂身份于她,是独自抚养孩子、照顾四老的千斤重担。儿子肺炎高烧时她在抢救胎盘早剥的产妇;公婆住院时她刚完成道孚县扶贫义诊。但视频通话里,她总笑着展示孩子的奖状:“家里有我,你只管翱翔!”——丈夫荣立的军功章里,熔铸着她熬白的鬓发。
产床边的“春风化雨”
“任主任查房像春风般温暖!”护士长感慨。任丹的口袋总装着喜糖——是出院产妇塞的谢礼,更是她温暖行医的注脚。为聋哑产妇手绘分娩流程图,给贫困孕妇垫付医药费,握着待产准妈妈的手为她们加油……在道孚县人民医院对口支援时,一名藏族阿妈卓玛抱着健康孙子泪流满面:“菩萨门巴(医生)!”而她只轻抚婴儿脸颊哼起催眠曲——那是曾唱给千里外儿子的歌谣。
任丹的办公桌上有这样一幅画:蔚蓝天空下,飞机与新生儿的小脚印交叠成心形。这是多年前儿子送她的生日礼物,上面歪歪斜斜的写着“妈妈接生小翅膀,爸爸守护大翅膀。”这是专属于这位军嫂医者的双重浪漫。
当急救铃再次响起,任丹扣紧白大褂走向手术室。此刻,手术刀是她唯一的武器,而无数亟待绽放的生命,正是她守护的玫瑰家园。(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