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回归“玩耍式童年”

  作为一名学校的心理教师,我经常能接触到沉溺于屏幕世界的孩子。他们往往眼神空洞,丧失活力,家庭关系陷入僵局,甚至会采用极端手段反抗家长对手机使用的限制。更令人痛心的是,这种现象并非个案,像一场浪潮席卷而来,无情地冲击着当今社会的家庭。

  《焦虑的一代: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一书开篇分享了几个令人忧心的案例:“他们的孩子仿佛被抽走了魂,人在而魂不在……她破解了母亲的手机,关闭了监控软件。”就在孩子沉迷手机而家长束手无策之时,孩子对手机的依赖还在日益加重,使本应丰富多彩的童年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光彩。“随着孩子对手机越发沉迷,他正在错失的是整个童年。”

  这恐怕不是危言耸听。数据显示,在手机里泡大的这一代孩子在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未来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堪忧。书中结合大量的数据告诉我们:青少年群体的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发病率在多个国家都显著上升。中国孩子的情况也是如此吗?我查阅了近年发布的权威文献。

  国内学者俞国良教授课题组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过去10年间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和自杀未遂比率都逐年上升,不同经济区域间的学生焦虑和抑郁检出率无明显差异,这已成为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其原因可能和线下社交时间减少、网络成瘾现象频发、人际信任下降等社会文化变迁有关。

  看到这些令人忧心的数据,我疑惑:全球孩子心理问题激增的原因是什么?手机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该书指出,从狩猎采集时代开始,人类就有一段慢慢成长的“玩耍式童年”,孩子在此过程中提升社交技能,学会控制情绪、理解他人、尊重规则等,积累经验逐渐成长为健全的成年人。如今手机占据了孩子们的时间和精力,阻断了这种直接经验的获取,“这就像给婴儿一台平板电脑,里面装满了与走路相关的电影,让他看着学。这些电影太好看了,以至于婴儿只会专心看电影,却不会真的迈开步子学习走路”。

  虚拟世界中的社交与现实世界大相径庭,毕竟社交平台中发布的每一条信息、每一张照片,甚至每一个表情,都可能具有策略性,甚至带有表演性质,与真实的自我相去甚远。但如果孩子们不维护自己的社交账号,追不上“热梗”,就有可能被群体孤立。

  无论家长在现实世界里如何严格教养和保护孩子,网络世界的风险都无孔不入:暴力射击、诱导充值、暗黑社交类的网络游戏可能让孩子上瘾,低质量、存在危险场景的短视频可能引发“脑腐”,甚至有些网络资源被包装成“学习资料”在腐蚀孩子的心灵……

  女孩们在网络中对外表的评价更敏感,社交平台中精心修饰过的美好人物形象和精彩生活片段容易引发焦虑,并让她们沉沦于无休止的社会比较中。女孩们可能会在线上遭遇破坏名誉和人际关系的霸凌,或者被骚扰,我就曾遇到不少女生苦恼自己在社交平台被人恶意评论或者造谣中伤。由于女生更喜欢分享情绪感受,焦虑和抑郁情绪也可能像涟漪一样在朋友之间荡漾开来。

  对于男孩们,在现实世界感到虚无落寞、丧失人生目标和价值会把他们推向虚拟世界,而蓬勃发展的数字世界则对他们形成一股拉力,让男孩更易逃避现实世界。

  当孩子的手指习惯了在屏幕上疯狂滑动,我们要如何在手机洪流中守护孩子的成长航向呢?

  书中提出了4点行动建议。

  第一,父母建立攻守联盟。有些学校建立了“八年级手机联盟”,孩子在同校同年级的约10个家庭为一组,通过签署承诺书约定好八年级前不给孩子使用智能手机,并鼓励这些孩子一起玩耍。

  第二,社会更新规范与道德标准。应避免过度关注或严厉谴责让孩子独立自主活动的行为,如要允许高年级的孩子独自坐地铁。

  第三,科技公司积极开发新技术或设备。如简单有效的年龄认证、手机锁、功能改良等。

  第四,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制定法律,引导民众知悉给予孩子自由不代表家长可以放松监护。

  我们不会支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火星当永久居民,但是泡在手机里长大的孩子也没有真的留在家长身边。所以我们要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为孩子构筑健康成长的绿色星球。这不仅是在拯救一代人的童年,还能为整个社会的未来注入希望与活力。

黄彬彬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6月28日  04版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