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现,千万年前银河中心黑洞吞噬过一颗1.5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如何知道的?有何观测效应?

深度解析:银河系中心的“黑吃黑”事件——千万年前黑洞吞噬之谜

本文由DeepSeek生成 

银河系中心,那颗400万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一直是宇宙探索的焦点。2020年,相关研究荣膺诺贝尔物理奖;2022年,“事件视界望远镜”首次捕捉其震撼影像。如今,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约1000万年前,这颗黑洞吞噬了一个1.5万倍太阳质量的中等质量黑洞。证据源于银河系外围的超高速恒星观测,这一发现不仅破解了“速度截断”之谜,还重塑了我们对黑洞演化史的理解。

银河系上演“黑吃黑”

银河系作为人类家园,看似平静,却在演化中经历了数次激烈并合事件。作为较大一方,它瓦解并吞噬了较小的矮星系,将其恒星、气体及黑洞收为己有。当矮星系中心的中等质量黑洞(数千至数十万倍太阳质量)落入银河系时,它与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人马座A*形成双黑洞系统。这一系统通过引力波辐射损失能量和角动量,逐渐靠近,最终并合形成今天这颗更大的黑洞。这一过程犹如宇宙版的“黑吃黑”,是银河系暴力演化史的缩影。

千万年前的宇宙奥秘如何被揭示

尽管理论预言银河系中心曾发生多次大质量双黑洞并合,但这些事件远在人类历史之前,如何认证成为难题。天文学家借鉴了古生物学的方法:正如化石揭示远古生物历史,恒星运动成为反推宇宙奥秘的“化石”。超高速恒星——运动速度高达每秒上千公里、足以挣脱银河系引力的极端天体——正是理想研究对象。目前,科学家已在银河系外围发现十余颗几千万至几亿年前从中心射出的超高速恒星,它们保存了黑洞演化历史的关键信息。

证据藏在“超高速恒星”当中

超高速恒星的极高速度源于与黑洞的相互作用。1988年,天体物理学家Jack G。 Hills提出“Hills机制”:当双星系统靠近人马座A黑洞时,潮汐力将其瓦解,一颗恒星被高速抛射,另一颗被扣留在轨道。2019年,人类观测到代号S5-HVS1的速逃星,速度达1755千米每秒,证实了这一机制。然而,另一种机制同样重要:如果人马座A周围存在绕转的中等质量黑洞,恒星会通过“引力弹弓”效应被高速弹出。两种机制产生的速度差异成为关键线索,超高速恒星的运动状态直接反映了加速它们的物理机制,从而为双黑洞的存在提供了窗口。

不寻常现象揭示双黑洞模型

观测数据揭示了一个费解现象:银河系外围的超高速恒星速度均低于700千米每秒。在单黑洞情境下,Hills机制应产生大量速度1000-3000千米每秒的极端高速恒星,这与现实不符,形成“速度截断疑难”。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双黑洞模型:中等质量黑洞通过“引力弹弓”效应提前将靠近轨道的恒星或双星以较低速度踢走,阻止它们与人马座A相互作用获得极端高速。通过对超高速恒星数据的拟合,团队推断该中等质量黑洞质量约为1.5万倍太阳质量。这颗黑洞从2.5亿年前起围绕人马座A公转,最终在约1000万年前被吞噬。基于其质量、演化历史和轨道特性,它很可能源自一百亿年前被银河系吞噬的矮星系——“香肠”星系。

其他观测效应:S星团与引力波反冲

双黑洞演化过程还留下其他可观测痕迹。超大质量双黑洞与周围恒星的三体相互作用,彻底改变了银河系中心区域的恒星分布。中等质量黑洞通过“引力弹弓”踢走恒星,形成短暂恒星“真空”区域。随后,Hills机制下留存的恒星填充该区域,在人马座A周围约8千倍日地距离内形成S星团。双黑洞模型预测的S星团恒星年龄和轨道大小分布,与观测数据完美吻合。此外,双黑洞并合时,引力波辐射对并合后的黑洞施加反作用力,产生反冲速度。尽管被吞噬的中等质量黑洞较小,反冲速度预计仅0.3-0.5千米每秒,但实际观测到人马座A黑洞约0.7千米每秒的运动速度,在测量精度内与理论预期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模型可靠性。

这项基于超高速恒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千万年前的“黑吃黑”事件,还开创了类似古生物学的宇宙历史研究方法。它揭示了银河系暴力吞噬史的细节,并为未来引力波探测和黑洞演化模型提供了坚实基石。随着更多超高速恒星数据的积累,人类对宇宙深处黑洞行为的理解将迈向新纪元。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