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的真相是什么?
当你无欲无求的时候,你跟对方相处,才能展现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一旦你想要太多,期待太高,欲望太多,你的情绪就会被对方牵着走。
那时就变成了对方期待什么,你就满足什么;
对方要求什么,你就无条件接受什么;
但你的需求,你的期待,你的情绪,则完全被忽略了。
大多数人进入暧昧关系,都会经历什么样的困局?
单身时无忧无虑,潇洒自我,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做什么做什么,自信又舒适;
一旦陷入暧昧关系,整个人就像“丢了魂儿”一样,情绪、注意力,都放在了对方身上。
暧昧从来不是比谁付出多,谁更深情更专注就能有好结果;
而是,谁更从容,谁更松弛,谁无欲无求,谁才能掌握主动权。
-01
在关系里可以主动,但不要暴露强烈的“需求感”
你时刻告诉自己:“我只是在了解你,而不是在追求你;我只是想跟你以朋友的姿态相处,并不是要忽然闯入你的生活”。
暧昧的最高境界是让对方意识不到你在追求TA,你也不觉得自己在追求TA。
你仅仅是享受跟对方相处的过程。
聊天,互动,互相安慰,开开玩笑,吃饭约会都可以,但在关键点要刹车收回来。
比如:你们看电影到深夜,对方已经做好了不回家的准备,但你就表示时间到了,该回家了,今天玩得很开心,期待下次见面。
这就够了,不要再有任何撩拨的话术。
恰到好处,点到为止。
这个过程是什么?
传递你的情绪+降低你的期待+稳住你们相处的愉悦感受。
你可以主动找对方聊天,也可以主动邀请约会。
坦坦荡荡,大大方方。
但是,一定不要做什么事?
对方不回消息,你就恨不得发几十条;
对方不接受你的约会,你就死缠烂打。
千万不要这样做。
你的主动,仅仅是表达,而非得到什么;
当你主动了,优势和主动权就在你手里。
把选择的困难交给对方,然后你去做自己的事。
-02
所有亲密关系的内耗,都能用一招解决
“无情破全局”。
这里的无情,并不是说“没感情,不爱了,想离开”,而是将彼此的课题分开。
你的课题是什么?
打个比方:
你从小到大都很少得到父母的陪伴,尤其在你14岁之前,你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并没有被满足。
所以你的内在很匮乏,你对于亲密关系的执念和期待就是:对方要时时刻刻陪伴你。
必须陪伴你,必须要对你随叫随到,彼此给足你安全感。
于是,你跟谁谈恋爱,你都要求对方时时刻刻陪伴你;
一旦对方没有满足你的期待,甚至没有秒回消息,你都要表现出负面情绪。
这叫什么?
你将自己的课题,完全转移到伴侣身上。
你要做的是什么?
做好你的课题,自己去填补你的匮乏而不是让对方为你负责。
明白这个逻辑了吗?
你的情绪,你的感受,你的责任,你的需求,这是你自己的事儿;
当你能察觉到,能满足自我,才叫真正完成了“自我课题”。
同理,对方的课题是对方的任务,本质上与你无关。
无论对方对你打感情牌,道德绑架还是各种威胁你,你都可以不接招。
如果能在暧昧阶段,就建立好这个“课题框架”;
后续如果你们顺利进入了亲密关系,会更快,更好地磨合感情。
太黏糊,太拧巴的男女关系,对彼此都是消耗。
表面的稳定和互相满足,互相妥协,仅存于激情期,热恋期;
过了这个阶段,藏在深处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只有你无情,你做好自己的课题,你能有随时刹车的能力,才不会被任何人拿捏。
暧昧与恋爱的区别在于:
当你与对方处于暧昧状态,你不需要时时刻刻共情对方;
过度共情,对推进关系没有本质的帮助,反而会损耗你的能量。
但恋爱中的每次共情和沟通,能让你照见自我,能在对方身上,看到你自己。
无欲无求的状态,如何拥有?
你更多关注自我,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你做好自己的课题,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务;
你保持从容,降低期待,而不是将一切都寄托在对方身上;
你拎得清,不会用对方的错误和情绪,惩罚自己。
话题:
你容易被暧昧对象影响情绪吗?
作者何所欢:
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长,社交关系等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