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生活里啊,常常能听见有人在那儿叹气:“我一个月工资都一万多了,可这钱包咋就跟漏了气的气球似的,越来越瘪呢!”
其实啊,钱没了,真不能全怪工资低,好多时候啊,就是那些藏在咱们日常生活里的小毛病在偷偷“吃”你的钱。
今儿个,咱就来好好唠唠这7个最容易让人漏财的坏习惯。只要你能改掉其中一个,那钱包肯定能鼓起来不少!
1. 为了“面子”掏空钱包
表现
咱就说啊,有些人去参加朋友聚会的时候,那抢着买单的架势,就跟不要钱似的。还有啊,买东西非得买那些奢侈品,就为了在别人面前有面子。在社交场合里,也总想着要比别人强,得“高人一等”。
后果
你瞧瞧,一个月工资8000块的人,每个月工资刚到手,还没捂热乎呢,就把积蓄花光了,甚至还得去借钱过日子。可有的人一个月就挣3000块,人家却能存下5万块。就像我朋友小张,为了在朋友圈发个“高档餐厅打卡照”,一顿饭就花了2000块。结果呢,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天天啃馒头就咸菜。
破解办法
咱得记住啊,真正的有面子不是靠花钱堆出来的,而是得“量力而行”。以后跟朋友出去吃饭,咱可以AA制。买衣服的时候,别老盯着那些大logo,得看看衣服的质量咋样。把花在“面子”上的钱,用到真正该用的地方,这样钱才能攒下来。
2. 被“小钱”骗走大财富
表现
每天一杯奶茶,25块钱一杯,一年下来就是9125块。天天点外卖,一顿30块,一年就是10950块。还有啊,在便利店看到啥零食就随手买,这些“碎银子”开支可不少呢。
后果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开销,一年下来能把近2万块给吞了。这2万块干啥不好啊,够你国内游一趟,或者付半年的房租了。我有个朋友小王,他每个月一看账单,好家伙,有3000块都不知道花哪儿去了。后来仔细一查,全是奶茶和外卖的钱。
破解办法
咱可以用“10元消费法则”。以后买东西,只要价格在10块钱以下的,先问问自己:“这东西我真的非买不可吗?”其实啊,自己在家做饮品,成本能比外面低80%呢。省下来的钱,存到货币基金里,一年下来也能多赚好几百块。
3. 情绪化消费是“财务刺客”
表现
失恋了,心情不好,就疯狂购物;加班累了,就点个昂贵的外卖犒劳自己;工作压力大了,就囤一堆零食回家吃。
后果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就是行为经济学里的“损失厌恶”,人们想用消费来填补情绪上的空缺。可这快乐也就持续个15分钟,可账单却得还一个月。我认识个小美,失恋后刷爆了信用卡,买了好多奢侈品。最后欠了5万块债,没办法,只能换个工作来还钱。
破解办法
以后再想冲动消费的时候,先给自己设置一个“24小时冷静期”。购物之前列个清单,那些不是必需品的东西,就先放到“待考虑”列表里。其实啊,当你情绪不好的时候,去运动运动,或者看看书,比乱花钱强多了,还能省钱呢。
4. 跟风投资是“韭菜培养皿”
表现
看到别人炒股赚钱了,自己也跟着去炒股;听说虚拟货币能赚钱,就赶紧去买;还有一些“稳赚不赔”的骗局,也有人上当受骗。
后果
据统计啊,68%的冲动消费物品,使用率都不到5次。盲目投资就更惨了,往往血本无归。我有个老李,听别人说炒鞋能暴富,一下子就投了10万进去。结果鞋价暴跌,最后亏了80%。
破解办法
投资之前,先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对这个市场规则了解吗?我能不能承受这个风险?我有没有专业的建议?要记住啊,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咱们普通人啊,更适合定投指数基金或者买国债,这样比较稳妥。
5. 不记账=给钱装“隐形翅膀”
表现
工资一到账,就开始随便花,也不管花到哪儿去了。到了月底一看,钱没了,也不知道花在哪了。
后果
不记账就像开车没导航,最后只能撞南墙。据统计啊,60%的年轻人对自己每个月的支出都只有一个大概的数,根本不知道明细。
破解办法
咱可以用记账APP,这样就能清楚地看到钱都花到哪儿去了,也能找出那些“资金泄漏点”。每个月结余的钱,可以按照“50 - 30 - 20”的法则来分配:50%用来支付必需的开支,像吃饭、房租这些;30%用来投资储蓄,让钱生钱;20%用来弹性消费,想买啥就买啥。
6. 贪便宜=自投“碎钞机”
表现
看到东西便宜就使劲囤,也不管质量咋样。还喜欢买那些杂牌电器,觉得便宜。参加“满减”活动的时候,为了凑单,买了一堆不需要的东西。
后果
那些低价商品啊,质量都不咋地,用不了多久就坏了。就像小陈,为了省10块钱,买了个劣质的手机壳,结果一个月就摔坏了3个,最后没办法,花了100块买了个正版的。
破解办法
以后买东西,得遵循“价值优先”原则。用“质量×使用次数”来计算真实成本。比如说,一个200块的耐用手机壳,能用3年,平均下来一年才花67块,比那些杂牌的便宜多了。
7. 没存款=给未来“挖坑”
表现
有些年轻人啊,每个月工资都花光了,成了月光族。应急金一分都没有,要是生病了或者失业了,只能去借钱。
后果
突发状况谁也说不准,像失业、生病这些,要是一下子来了,你辛苦攒的钱可能一下子就没了。据统计啊,咱们国家居民虽然储蓄率挺高的,但是有应急金的人还不到30%。
破解办法
咱得先备足3到6个月的应急资金,这样遇到突发情况心里才踏实。剩下的钱呢,再按比例分配资产。一部分存到国债、货币基金里,这能抗通胀;一部分买指数增强基金,长期来看收益还不错;还有一部分可以拿去买股票、房产,不过这风险比较高,得谨慎点。
漏财的习惯就像慢性失血一样,看着没多少,时间长了可就不得了了。
从今天开始,咱就试着改改这些毛病。
每天少喝一杯奶茶,一年就能省下4000块;购物之前列个清单,能减少30%的非必需开支;每个月都记账,把那些“隐形浪费”都找出来。
记住啊,财富不是靠“节衣缩食”省出来的,而是靠“聪明花钱”攒出来的。
改掉一个漏财习惯,钱包就能鼓一圈!你打算从哪个习惯开始改呢?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