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沈阳晚报
□伏桂明
(上接4月21日06版)
还有一个有关爱情的故事,听得我们泪水涟涟。
关云庆于1947年参军,参加过解放锦州的战斗。沈阳解放后,他被分配到沈阳铁路局苏家屯机务段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军人出身的关云庆在机务段第一个请战。1950年11月21日,关云庆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897部队机车二大队608机车组,任火车副司机,开赴朝鲜战场。临行前,他和母亲还有妹妹,在沈阳照了一张全家福。哥哥参加志愿军,让身为共青团员的关桂兰羡慕不已。21岁的她也报名参加了志愿军。关桂兰的未婚夫比她大两岁,跟她同在一个单位。两人已经订婚,正处于如胶似漆的热恋中。看着未婚妻报名参加志愿军,未婚夫放心不下,也跟着报了名。
关云庆说,到了朝鲜战场,关桂兰当电话接线员,“妹夫”是电话线维修员。敌机每天都来轰炸和扫射,电话线经常会损坏。“妹夫”每天迎着敌机的扫射抢修线路。每当电话线接通那一刻,“妹夫”都很高兴。“妹夫”有一次在试着接通电话,接电话的竟然是自己的未婚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一对恋人用电话线将彼此的心紧紧连在一起。战争是如此的残酷,美好的瞬间又如此短暂。有一天,“妹夫”正在电线杆上抢修线路,敌机突然来了,机枪子弹无情地射在他身上,“我妹妹是最先知道‘妹夫’牺牲的人。下面的人向上级汇报时,是她接的线。她第一时间在电话里听到了自己未婚夫牺牲的消息。妹妹还在工作岗位上,她强忍泪水继续工作,但她的心已经碎了,从此她失去了最爱的人……”讲完这个故事,我们才发现“妹夫”还是无名烈士。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关云庆老人已经记不起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妹夫”的名字。这个名字虽然刻在关桂兰的心里,但随着她的离世也渐渐“模糊”了。毕竟她活着的时候,家里人谁也不敢去触碰她心灵的禁区。
600余名军医在黑龙江省黑河市北安市境内的陆军医院抢救伤员。一些刚由中国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经过短期培训即投入战地卫生防疫工作。我们采访过的三位老军医——邱毓骦、毛襄娟、夏毓芬,就是其中请战的三位。他们没有手握钢枪战斗在最前沿,可他们直接见证了艰苦、鲜血和牺牲,见证了一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他们含泪告诉我们:“和平,是战友们用生命换来的!”
还有一些抗美援朝英雄“藏”在沈阳各大厂的厂志里。
据《铁道部沈阳桥梁厂志1937-1985》:抗美援朝期间,沈桥厂有荫嗣林、王寿朋等13人牺牲。以他们为代表的沈桥厂赴朝职工不怕牺牲、善打硬仗,为实现“打不跨、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畅通无阻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集体立大功一次。
据《东药厂志》:1951年,东药职工金润淑、兆福生、金白和赵孝勤赴朝参战。其中,金润淑荣立二等功12次、三等功3次,被授予“二级英模战士”称号,是第一个立功受奖的志愿军女战士。
据《沈化志1938-1988》:1950年10月,沈化党委号召有志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梁万昌、孙世昌、张作轩、邢学义应征入伍。张作轩在朝作战中光荣牺牲。
据《沈阳机车车辆工厂志》:1950年11月,10名职工首批奔赴朝鲜,之后又有69名职工开赴前线抢修铁路和机车车辆。年末,人事科科长崔东明在运粮途中因遭敌机轰炸牺牲。
翻阅沈阳老厂的厂志,这样的英雄、烈士普遍存在。
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全市各个单位、各个行业都梳理一下与抗美援朝有关的人物与事迹,这将是无比庞大的工程,也是无比珍贵的史料。个人觉得,这件事需要我们立即开始做,否则就真的来不及了。在沈阳,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单位,我们的身边,都会有一些直接或者间接的抗美援朝记忆。今天讲的“战斗英雄”,不仅仅是老兵,更包括那些“藏”在城市角落或故纸堆里的英雄们。他们并不是典型的军人,上战场前是学生、工人,是普通人。他们可能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都是当年“拿起武器”“上前线去”的全城“请战”的参与者与见证者。
一座城市的精神,正是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中凝聚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