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菁妈
耶鲁大学研究发现:0~6岁是孩子潮湿的水泥期。什么叫潮湿水泥期呢?也就是这时候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最快的,可塑性也是最强的,就像潮湿的水泥一样。
再结合精神分析学家说法,孩子成年后的各种心理问题,都能在他3岁之前或者是6岁之前找到根源。就说明在孩子6岁之前,家长做好了,孩子能够更聪明更健康,在6岁之前做错了可能会坑了孩子一辈子。
菁妈以前协助导师做咨询的时候就碰到过一个女孩子,到了结婚的年龄,但是她却觉得自己很难走进婚姻,交了几个男朋友到结婚的那一步她都退缩了,而那些男朋友都还不错。
后来她来找心理咨询师,导师给她做了催眠,在催眠里面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在她三岁左右,她的父母经常会吵架,在父母吵架的时候,她就悄悄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里面,听到客厅霹雳吧啦的声音,父母大声的呵斥以及摔东西的声音,让她非常的恐惧,非常的害怕。
当时她心里面就想都是因为我父母才会这么争吵,所以她内心是有愧疚感的,而父母从小的争吵也让她觉得婚姻其实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所以她才会迟迟结不了婚!
晶晶是我的一个同事,他们家的孩子真的是非常自立,非常聪明,非常的孝顺,所有同事都羡慕她。而她有一次闲聊就说到,在孩子三岁之前她是全职陪伴,孩子在6岁之前她是也是以孩子为主。
在孩子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也是教给孩子习惯,所以她在孩子三岁之前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去关注孩子,而她跟丈夫也有志一同的说,我们从来不在孩子面前吵架,在孩子面前都是营造出父母恩爱的氛围。
孩子在爱的家庭长大,再加上在孩子小的时候也给孩子进行各种早教,所以孩子到了上学就游刃有余,到了初中压力大之下,他的抗压能力也非常的强,现在他们家孩子已经去国外读了研究生,回来工作了。
这其实也告诉我们孩子在6岁之前是养育的关键期,父母牢记“五要三不说”
五要:要多陪孩子、要多聊天、要注意营养、要允许孩子吃手指、要允许孩子发脾气
㈠要多陪伴孩子
特别是孩子在三岁之前,他觉得自己跟妈妈是一体的,他这时候需要形成亲密的依恋关系,这是孩子安全感的基石,也是孩子面对这个世界风吹雨打非常重要的来源。
在三岁之前得到父母足够的爱,这个孩子就觉得我是值得爱的,这个世界是可信的,碰到困难是不怕的。
㈡要多跟孩子聊天
从孩子一出生就要多跟孩子聊天,因为孩子的语言发育跟孩子的大脑发育息息相关。
研究发现:抚养人在孩子小的时候越是话痨,孩子越容易聪明。
因为孩子在没会说话之前,他需要大量的语言刺激,才能让他更好的去学习语言是怎么发音的,语言是怎么说的。
㈢要注意营养均衡
孩子在6个月之前尽可能是母乳喂养,孩子到6个月之后要科学的添加辅食,营养跟孩子的大脑发育是息息相关的,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就是铁,孩子如果在小的时候缺铁性贫血,会影响他成年后的智商,反应能力以及记忆能力。
所以我们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喂母乳,到满6个月及时的添加高铁的食物,平时带孩子去体检,如果发现有缺铁的话,也要及时的调整,及时的补充铁量,避免孩子长时间缺铁。
㈣要允许孩子吃手指
孩子在4个月左右,他就会发现自己的手指是非常好吃的,这是我们说的婴儿都有一双蜜手指,其实是因为孩子的口腔敏感期,这时候他需要吃东西来感受这个敏感期来刺激他的大脑。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概念叫跨通道认知,孩子在吃手指的时候,其实他是就是在进行跨通道认知,嘴巴感受到手是软的还是硬的,手也感受到嘴巴的空间有多大,这两个结合一起他就能认识嘴巴里面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有舌头还有牙齿。手又是怎么样的?
㈤要允许孩子发脾气
很多家长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都说“不要哭了,不要闹了,你再哭我就不理你了”。其实孩子有情绪是很正常的,聪明的家长应该是帮孩子进行情感的标注,比如说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可以说你因为妈妈刚才没有听你说话感到生气对吗?这种情绪的命名能够提升杏仁核和前额叶的连接效率,也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
其实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语言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有时候父母就是一些无心之说,可能会造成孩子一辈子的伤害。所以父母一定要注意“三不说”。
三不说:不要说我不要你了、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不要说你要大方一点
⑴不要说我不要你了
“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你再不好好写作业我就不要你了!”
这种不要孩子的威胁的方式,反而会刺激到孩子幼小的内心,因为孩子小的时候只能依附妈妈生活,这时候妈妈说不要自己,那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极大的伤害性事件,会让孩子非常的没有安全感。
⑵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呢
这可能只是孩子反应慢一点点,但父母就用这种负面的标签贴在孩子的头上,就会让孩子认为“我就是笨的,我就是无能的”,这种内心的笨和无能感真的会导致孩子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没有内在的驱动力,这是非常要命的。
⑶不要说你要大方一点
你的玩具你的东西给妹妹或者是给弟弟吃一点,这种强迫孩子分享的行为也是非常伤害孩子的内心的。在孩子觉得这些东西就是他的,他好不容易得到的,这是他的宝贝,把他的宝贝分出去,对他内心的伤害也是极大的。
所以为人父母,在教育6岁之前的孩子时,懂一点心理学,懂一点科学,尽量避免在孩子6岁之前留下伤痕,否则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或者是成年后的各种心理行为,极有可能就是6岁之前导致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完美的孩子,而是帮助孩子能够成为有弹性的学习者。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
发布于: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