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地球124光年的狮子座方向,一颗名为K2-18b的系外行星引发了全球科学界的震动。通过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科学家首次在其大气中检测到可能由生命活动产生的气体——二甲基硫醚(DMS)和二甲基二硫醚(DMDS)。这一发现被誉为“寻找外星生命的变革性时刻”,但背后的技术手段与科学逻辑远比标题更值得深究。
一、跨越光年的探测:如何“看见”124光年外的行星?
人类对系外行星的探测主要依赖“凌日法”。当K2-18b从其母恒星K2-18前方经过时,恒星的部分光线会穿透行星大气层。JWST通过捕捉这些光线中的透射光谱,分析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特征,从而识别大气成分中的化学物质。例如,DMS和DMDS会吸收特定红外波段的光,留下独特的“化学指纹”。
这一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JWST的强大性能:
超高灵敏度:相比哈勃望远镜,JWST的红外观测能力提升百倍,可捕捉极微弱的光谱信号。
精准波长覆盖:其光谱仪覆盖了0.6-28.3微米的宽频段,尤其擅长检测有机分子特征。
二、K2-18b:从“超级地球”到“氢海世界”的探索之路
K2-18b的发现始于2015年开普勒望远镜的观测,此后历经多代望远镜的接力研究:
2019年哈勃望远镜:初步发现大气含氢,推测可能存在水蒸气,但数据存疑。
2023年JWST观测:推翻水蒸气假说,转而检测到甲烷、二氧化碳及DMS的微弱信号。
2025年最新突破:通过更长时间的红外观测,DMS和DMDS的置信度提升至3西格玛(99.7%),远超此前水平。
这颗行星的独特性质使其成为焦点:
质量与结构:8.6倍地球质量、2.6倍地球直径,可能属于“氢海世界”——表面覆盖液态水海洋,大气以氢气为主。
宜居性潜力:位于红矮星K2-18的宜居带,理论上允许液态水存在,但强辐射环境可能限制复杂生命演化。
三、DMS与DMDS:为何被视作生命标志?
这两种气体的特殊性在于其地球来源:
DMS:主要由海洋浮游植物释放,是地球硫循环的关键环节。
DMDS:常见于火山活动和生物代谢,但大规模稳定存在需生物过程维持。
目前,科学家尚未发现非生物机制能解释K2-18b大气中这两种气体的丰度。但剑桥团队强调,这仅是“可能生物标志”,仍需排除以下可能性:
未知的地质/化学过程:如极端高压环境下的非生物反应。
观测误差:当前置信度(3西格玛)虽高,但科学界要求至少5西格玛(99.99999%)才能确证。
四、科学界的谨慎与未来挑战
尽管发现令人振奋,科学家呼吁保持理性:
重复验证:需通过多次凌日观测确认信号稳定性。
理论突破:需实验室模拟K2-18b环境,探索非生物产DMS/DMDS的可能性。
技术限制:124光年的距离远超人类探测能力,无法直接成像或采样。
五、寻找外星生命:我们离终点还有多远?
K2-18b的发现标志着天体生物学观测时代的开启。科学家预测,未来几年内可能通过JWST对其他候选行星(如TRAPPIST-1星系)的观测获得更多线索。然而,若想真正“确认生命”,需满足:
多证据链:如同时检测氧气、甲烷等关联气体。
环境兼容性:排除极端物理条件对分子稳定性的破坏。
正如研究负责人Nikku Madhusudhan所言:“我们可能只需几年就能在氢海世界找到生命迹象,但过早宣布发现并不符合科学精神。”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一发现的价值不仅在于答案本身,更在于它再次点燃了人类对宇宙奥秘的永恒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