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皓然
开栏的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从1931年到1945年,同盟国团结全世界力量反法西斯斗争,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战争的印记遍布几十个国家。华人在多个战场贡献力量,从本期起,史海回眸版将推出华人支援国际战场系列报道,讲述华人在二战期间不分国界,以商船海员、无名特工等身份,用汗水与鲜血支援国际战场的故事。
二战期间的英国商船
1942年,英国利物浦街上交谈的中国海员。(资料图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商船队在维持本土及盟友的物资供应、突破轴心国海上封锁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了“大英的生命线”,被誉为“第四军种的英雄”。在这支特殊的海上力量中,约有2万名华人为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出血汗甚至生命。2006年,英国利物浦默西河畔的码头专为中国船员竖立纪念碑,碑上用中、英双语镌刻:献给曾经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服务于这个国家的中国商船海员……我们不会忘记那些献出生命的人们,请接受我们的感谢……
“大不列颠的生命线”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虽褪去全球海洋霸主的光环,却仍拥有规模庞大的商船队。二战期间,英国高度依赖与美国、加拿大等国的贸易往来。据“利物浦国家博物馆”网站记载,如果没有大西洋航路上的贸易活动,英国面对军事、工业力量强大的纳粹德国很难支撑。当时,由约2000艘船组成的商船舰队远渡重洋,为英国运来可供全国使用的石油,半数国民消耗的粮食以及大量原材料。商船舰队强有力的物流保障,被一些媒体誉为“大不列颠的生命线”。不仅如此,这些商船还承担着运送武器、弹药等特殊使命,时常随舰队前往海战前线。他们的处境有时比战舰更加危险,稍有不慎就会沦为敌舰的“活靶子”。
“毛衣破旧、裤子磨边,他们活脱脱就像是流浪汉……没有人会把这样的人称作‘英雄’,但他们却服役于战争的最前沿”——这是英国《每日邮报》1939年11月对商船船员的生动描绘。其实在战争爆发伊始,很多船员不知道战争有多凶险,只知道拒绝征召就得被迫转行,或蒙受重大损失。而一旦与军方签订协议,就相当于立下了“生死状”,英国的海军可以把他们转移到任何舰船上进行军事化训练。由于一些商船也会加装基本的防御性武器,船员们的主要训练科目之一就是使用枪和火炮。
在机舱或厨房做工
由于英国商船舰队规模庞大,本土的船员远不够运营所需,因此英国招募了大批外籍务工人员,其中中国籍和印度籍占比最大。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英国船运公司雇佣华人的历史可一直追溯到拿破仑战争时期。在西方雇主看来,当时的华人船员堪称“打工人”的典范,他们勤奋、服从、不醉酒。不仅如此,很多华人出自香港、广东等沿海地区,世代与船只打交道,航海经验丰富。
1866年,英国阿尔弗雷德·霍尔特公司在利物浦成立,其航运业务连通中国上海与香港,带来了大批中国海运从业者,利物浦也由此形成全欧洲最古老的华人社区。二战时期,英国海运行业的中国籍从业者高达2万人。BBC曾在一档战时宣传片中高度肯定中国海员群体的重要性,称:“在英华人船员如同鲜活的纽带,铸就了新生国际大家庭的团结。”
不过,那时英国对中国船员的友好与感恩“未延伸至荧屏以外”。在为英国雇主效力期间,华人船员薪资微薄,但工作却一点也不轻松。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华人船员往往会被分配到甲板下层的机舱或厨房做工,终日忍受高温与噪音。船只遭遇袭击时,甲板下层也是船员存活率最低的区域。华人船员在战争中牺牲获得的赔偿也远低于英国本土船员。有调研显示,二战期间超过2000名中国船员不幸殒命,平均年龄仅为35岁。
潘濂漂流133天
相比大多数华人船员的“寂寂无名”,祖籍中国海南的潘濂被世界所铭记。凭借惊人的求生意念与高超的生存技能,他在船只遭袭被毁后独自在太平洋上漂流了133天,最终获救。1942年11月23日,英国商船“本洛蒙德”号在巴西北部约400公里处的海域遭遇德国U-172潜艇拦截,被两颗鱼雷击中后沉没,当时年仅24岁的潘濂是这艘船上的一名普通乘务员。落水数小时后,潘濂在海面上搜集到一个小竹筏和少数食物给养,包括巧克力、硬饼干,还有一大罐饮用水。凭借这些物资,潘濂开启了长达4个月的漂流生活。
为获取更多食物,潘濂开始想办法钓鱼,将钓上来的鱼晒成鱼干,以作“储备粮”。在漂流过程中,也有货船从他身边经过,但不敢停下来营救,因为怕遭到潜艇偷袭。直到1943年4月,几名巴西渔民才将他救下,当时的潘濂已经形容枯槁、陷入绝境。获救后,潘濂在西方名声大噪,英王乔治六世为他颁发大英帝国奖章,皇家海军则根据他的描述重新修订军事生存手册。美国当时尽管排华情绪严重,但仍授予他公民资格。1991年,潘濂在纽约布鲁克林离世,享年72岁。
潘濂的同胞远没有他那么幸运。二战结束后,多数在英中国船员非但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反而遭到英政府的“背刺”——战后英国需要保障本地就业,秘密制定了驱逐计划。1945年至1946年期间,数千名中国海员被遣送出英,而当时很多人已经在英国娶妻生子。据英国《卫报》描述,当时利物浦的很多华人定居者仿佛“突然间消失了”——政府的驱逐政策本身就不合法,只得暗中实施。
2021年,英国利物浦选区议员金·约翰逊在英国议会披露了英国这一“历史污点”,痛斥这是英政府实施的“最明目张胆的种族主义措施”,英国政府终于就此事展开调查。2022年,英国内政部首次承认前政府“胁迫”已在英国安家的中国船员登上离英船只,同时首次承认这场行动具有种族歧视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