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麻省理工"明星科学家"加盟北大 手握两国57项专利

原标题:麻省理工"明星科学家",加盟北大

文 观察者网 熊超然

日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深耕七年后,34岁的材料科学家王江涛已选择北京大学作为其职业生涯的下一站。

香港《南华早报》4月16日在报道中介绍,王江涛年轻有为,不仅在校攻读期间屡屡获奖,近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也令人瞩目,他已在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在中美两国拥有近60项专利。报道就此形容,这是一位材料研究领域的“明星科学家”(star materials scientist)。

学校网站资料显示,王江涛目前是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此外,王江涛既和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张锦开展科研合作(半导体性碳纳米管阵列方向),同时也保持独立的研究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王江涛的简历照片(图/北京大学网站)

据介绍,王江涛于2009年至2013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获学士学位,后又于2013年至2018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深造,获博士学位。

在清华大学期间,他获得了诸多荣誉与奖励,包括清华大学学术新秀提名奖、清华大学研究生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等。2024年,他入选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该项目旨在吸引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回国发展。

本月,在麻省理工学院完成五年博士后研究及两年研究科学家工作后,王江涛的名字正式出现在了北京大学官网之上。

《南华早报》指出,王江涛在很早之前就已展现出科研天赋,兼具学术灵性与扎实勤勉的治学态度。

在清华大学攻读期间,他主攻碳纳米管(CNTs)的可控生长机制研究——该领域极易受环境干扰。为最大限度减少变量,他能在通宵实验中保持完全静止与静默。

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期间,他发表了12篇论文,而在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等荣誉后,王江涛前往麻省理工学院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开展博士后和研究科学家工作,持续深耕碳纳米管研究领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江涛此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网站上的介绍页照片(图/麻省理工学院网站)

报道称,王江涛在半导体碳纳米管垂直阵列方面取得了突破,并成功研发出具有精确可调孔径分布的纳米多孔单层石墨烯膜。

据Google Scholar数据显示,他已在国际期刊发表27篇同行评议论文,包括《自然》一篇,《自然-催化》一篇,《美国化学会志》三篇,《纳米快报》两篇等,论文被引用超过2000次。同时,他还在中美两国持有57项专利技术(中国32项,美国25项)。

近年来,随着西方科研环境恶化,越来越多的海外科学家选择回国任职,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涌现一股世界顶尖科学家的加盟潮。

《南华早报》早前评论指出,在个人发展机会之外,这些研究人员还有着各式考量,包括在海外缺乏归属感、担心美国政治环境等。但不论是华裔还是外国专家,都表示中国不断提升的学术实力和青年人才储备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原因。

延伸阅读

知名华裔教授在美失联,妻子控诉:为美国奉献,却被当作罪犯

文 观察者网 刘程辉

“我们信任并为之奉献了这么久的国家,现在却把我们当作罪犯对待,令人心碎!”在4月14日的一场活动中,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之妻马念丽(音译)如此控诉道。

眼下,马念丽正在筹款,准备通过法律手段作出反击。

王晓峰是国际顶尖的密码学、隐私和网络安全领域学者。3月28日这天,其住宅遭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突袭,本人也被校方无端解雇,此后失联至今。美方对行动缘由更是三缄其口。

有消息人士此前向媒体透露,此案涉及王晓峰在2017年接受的一笔与中国有关的研究资助。面对FBI的黑箱操作,美国学界和媒体界的质疑和担忧之潮也愈发汹涌——臭名昭著的“中国行动计划”死灰复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被指仍失联(资料图/社交媒体)

据香港英文媒体《南华早报》报道,4月14日,在亚裔美国学者论坛(AASF)主办的一场数百人参加的线上论坛中,王晓峰之妻马念丽首次就事件公开发声。

马念丽此前是印第安纳大学图书馆系统分析师,在丈夫突遭变故的同时,她也被校方解雇。她质疑校方在未遵循正当程序的情况下解雇其夫妇的做法“极具毁灭性”。

马念丽说,这些突然发生的事件让她的家庭遭受了重创。她说自己瘦了,现在也难以入睡。

“每天早上醒来,我都觉得这一定是个噩梦。”她说,“我就是不明白,我们为之奉献了二十多年的大学怎么能这样对待我们——甚至不告诉我们原因,也不经过正当程序。”

“尤其是我的丈夫,他还是一位终身教授!”

马念丽表示,他们决心反击,他们的儿子卢克·张(Luke Zhang)已经发起了一个名为GoFundMe筹款活动,以筹集法律费用。

报道称,马念丽回忆起26年前她和王晓峰为了追求“美国梦”而搬到美国的情景。

“每次我走进丈夫的家庭办公室,看到他自豪地把儿子的证书和奖杯挂满墙壁和书架,我就会想起我们建立的温馨家庭,以及我们在这里度过的所有美好时光。”

她说,现在他们成了政府搜查令和无端学术不端指控的最新受害者——这场磨难与“中国行动计划”带来的创伤如出一辙。

“我们信任并为之奉献了这么久的国家,现在竟把我们当作罪犯对待,令人心碎。”马念丽质问,“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要被这样对待?我们只是在绝望地寻找答案。”

印第安纳大学文理学院的教学教授卡尔·温伯格(Carl Weinberg)对《南华早报》表示,在美国,终身教职人员在面临解雇时有权享受正当程序。

“根据王晓峰工作了20年的印第安纳大学的规定,他有权提前10天获得通知,并在教师评审委员会面前进行听证。印第安纳大学的行政部门剥夺了他的这些权利。”温伯格说。

当温伯格和其他教师向学校施压要求给出解释时,他们被告知要向FBI询问。

“这太过分了!”温伯格说,“我很高兴听到王晓峰的妻子马念丽说他们要与这种不公正作斗争,她也是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被解雇的。”

当天,曾因“中国行动计划”被捕的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陈刚也出席了论坛。

他在会上表示,印第安纳大学在案件中对王晓峰进行了“有罪而非无罪推定”。

他说:“不用说,这些调查在华裔研究人员中造成了巨大的恐慌,从教授到学生和博士后无一例外。”

陈刚还联署了亚裔美国学者论坛起草的一封公开信,该公开信呼吁印第安纳大学的领导层恢复王晓峰的职位,给予他正当程序权利和为自己辩护的机会。

事件回顾

王晓峰是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卢迪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教授,是计算机安全领域最知名学者之一,同时也是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国际计算机学会会士(ACM Fellow)及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AAAS Fellow),担任过国际计算机协会安全专委会(ACM SIGSAC)主席。个人在计算机安全CS ranking方向排名世界第一,在安全四大顶级会议上的论文发表数量同样居于世界首位。

3月28日,FBI突击搜查了王晓峰及其妻子马念丽位于伯明顿和卡梅尔的两处住所,并搬走多箱“证物”。美国《连线》杂志(Wired)透露,在联邦法院案卷中并未找到任何与王晓峰夫妇或此次搜查行动有关的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月28日,FBI突袭搜查王晓峰夫妇住宅

教职工组织美国大学教授协会(AAUP)印第安纳大学分会称,该校在FBI搜查当天将王晓峰开除。校方还从官网删除了王晓峰的个人资料。至于在该校图书馆担任系统分析员与程序员的其妻马念丽,她的记录也一并被清除。

印第安纳大学法学教授兼工会分会主席的亚历克斯·坦福德(Alex Tanford)31日对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透露,3月初,王晓峰曾经主动联系他,提到校方正在审查他的一份拨款申请。王晓峰随即被限制进入办公室和使用校内电脑。

3月28日,王晓峰通过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告知坦福德:“我被解雇了。”坦福德表示,校方发给王晓峰的解雇信没有说明具体原因。

不久后,FBI特工就出现在王晓峰的住所。然而,FBI和校方均未对搜查、解雇给出正当理由。

网页存档显示,王晓峰自2004年起进入印第安纳大学任职,遭解雇前是卢迪信息、计算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系统安全和数据隐私,特别是有关移动通信、云计算和人类基因组的安全问题。在该校任职期间,他主导的研究项目获得近2300万美元资金,他还担任该校安全与隐私研究中心主管。马念丽则是该校图书馆首席系统分析师兼程序员。

就在3月31日,美国大学教授学会致信印第安纳大学表达不满。他们要求校方恢复王晓峰的职务,并指责学校撤销王晓峰职务的做法未经“最高级别审查程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美国大学教授学会信件

一名中国研究员4月2日对《南华早报》说,王晓峰目前处境“安全”。另据王晓峰同事未注明日期的一份声明,王晓峰被调查与他“未向校方披露2017年至2018年接受的一项中国资助”有关。

一位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任职的华裔生物学家匿名表示,王晓峰的遭遇令许多美国华裔科学家感到心惊胆战。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创始人也说,虽然王晓峰的案件可能只是孤立事件,但将对华裔科学家,甚至是其他移民到美国的科学家产生重大影响。他预测,未来从事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半导体等敏感领域,甚至涉足生物和医学领域的人都可能成为调查目标。

3月27日,美国《自然》杂志公布民调结果称,在超1600名受访科研人员中,超75%正考虑离开美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