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坐在椭圆办公室里,手边摊着三份报告,一份来自贸易代表办公室,一份来自国防部,第三份则是匿名官员泄露给《纽约时报》的备忘录副本。他没有读完那篇纽约时报的文章,但“分裂”这个词,已经精准地刺破了他本就千疮百孔的掌控力。
16日,《纽约时报》援引多位不具名白宫官员透露,特朗普政府在对华战略上,正陷入一场内部的“系统性裂变”。而这一裂痕,不是突如其来的偶发事件,而是自其重返白宫那一刻起,就已埋下的地基暗雷。
两种幻觉:合作的表象与征服的执念
图为特朗普
报道指出,自特朗普第二次就任总统以来,白宫内部一直存在着两股拉扯的力量。一边,是主张缓解紧张关系的现实主义者,他们认为中美之间仍有合作空间,尤其在全球供应链尚未完全脱钩的此刻;另一边,则是特朗普及其鹰派幕僚,他们将“赢得经济战”视为第一优先,甚至不惜让谈判沦为工具,变成对抗的序幕。
问题出在这两者之间的裂缝早已不再可调和。特朗普坚持强硬,但对细节与长远没有耐心;幕僚体系松散,缺乏有效协调机制;而围绕是否启动新一轮关税,是否继续逼迫盟友“选边站”,以及如何定义“胜利”,白宫内部从未形成一致立场。
《纽约时报》披露,在过去的十天中,已有多位白宫高官明确表示,政府内部对“如何处理北京关系”存在严重分歧。而这些分歧,不再是专业角度的不同见解,而是根本理念的敌对。
忠诚试验的失败:从威特科夫到鲁比奥
图为鲁比奥
战略不出椭圆室——这是特朗普回归后的设想。他力图用一套“忠诚至上”的人事安排取代第一任期的动荡换将。他任命中东特使威特科夫为对华谈判非正式顾问,试图以此为突破口,但威特科夫的影响力根本无法撼动国务院与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既有架构。
而真正令特朗普陷入孤立的,是他所提拔的国务卿——马可·鲁比奥。这位在共和党内强硬却颇具独立性的政客,已在多个外交议题上公开与特朗普唱反调。尤其在乌克兰问题上,鲁比奥强烈反对与俄罗斯达成任何形式的让步协议,坚持“不能用领土交换和平”,与特朗普的隐性妥协意向形成了尖锐冲突。
鲁比奥的反对,并不只是外交政策的分歧,更象征着特朗普团队内部“忠诚神话”的破裂。
威特科夫孤身支撑,而其他幕僚则开始在公开场合“消音”甚至“反转”对总统的立场。这种“草台班子”的裂解,不再是媒体的揣测,而是实实在在的权力掣肘。
战略空转的代价:三个月的寂静与失效的权威
白宫总统办公室
时间是最无情的裁判。特朗普回归白宫已三个月,白宫仍未推出任何一项关键立法或完整战略。对华谈判时断时续,对乌政策反复横跳,对内改革也陷入“提案即废”的困境。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核心团队如一盘散沙的现实。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初期最显著的特征,不是强硬,而是“政策空转”。政府没有统一战略,更没有明确优先级。对华政策像被拆成几十份不同版本的剧本,在不同会议室里同时上演,却没有导演、没有结尾。
哪怕最终能与中国达成某种协议,这也早已不再被视为“胜利”,因为外界普遍质疑:这场战争,是为了战略目标,还是为了总统的面子?
一位白宫不愿具名的顾问对媒体表示:“总统一直在追求一个模糊的胜利感,但连他自己都说不清,到底胜利的标准是什么。”
信用破产:不再值得赌注的美国
政策可以调整,人员可以更换,唯独“国家信用”是不可逆的资产。过去几年里,美国频繁退出协议、单方面撕毁贸易承诺、公开羞辱盟友,以至于不少外资机构和友邦政府已将“特朗普风险”写入战略评估体系。
这场对白宫来说至关重要的对华谈判,如今正面临三个重症病灶:一是内部撕裂,二是缺乏连贯,三是国际不信。美国昔日赖以为傲的“谈判强国”形象,正逐步沦为一次性纸牌。
而特朗普想用“自给自足”口号重塑经济自主权,结果却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被自己人点破:美国不仅制造业断层,连完整产业链都已难以恢复。
换句话说,连特朗普自己的人都不再相信,这是一场能赢的战争。
裂痕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权力重组的起点
白宫不是铁板一块,权力的本质从来都不是忠诚的积木,而是利益的交换。如今,特朗普第二任期刚走完百日,战略却已摇摇欲坠。不是因为外部施压,而是内部信仰正在分崩离析。
不是谁反对总统的问题,而是连总统自己都不知道,还能否继续扮演那个呼风唤雨、口号治国的舞台中心。
从警觉的鲁比奥到沉默的幕僚,从摇摆的谈判方针到破裂的信用结构,这届白宫更像一场难以收场的即兴演出。
结局早已不是“谁赢谁输”,而是一个问题:当“忠诚”不再是执政的支柱,特朗普还能靠什么维系这个草台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