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年中,人形机器人的本体厂商进场,通过博人眼球的前后空翻、舞蹈动作赚足了吆喝,上游的零部件供应链正在经历一场无声的变革:数十亿元的重资产投入、频繁的迭代速度、超前布局的产线建设,无不彰显着核心零部件厂商“卡位”的野心。
然而,随着下游商业化落地迟缓的压力向上传导,这场豪赌的迷雾逐渐显现。第一财经调研发现,宇树、智元、小鹏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后了解到,零部件厂商当前仍在投入期。由于整机出货量不足千台、场景定义模糊,核心零部件厂商有“高研发投入难摊薄、小批量生产难盈利”的困局,而核心零部件的发展速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形机器人整机的产品构型设计。
从斥资数亿元自建精密加工产线,到锻造“小单快反”敏捷制造能力,一场围绕人形机器人的“卡位战”已经开始,如何配合本体厂商迅速迭代、迅速调整?在找到新的落地方案之前需要突破两大难题。
小零件、重投入,出货量压力层层传导
在人形机器人量产时刻到来之前,上游供应链发展得怎么样了?在2025高工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峰会现场,一位曾经给宇树等头部厂商送过驱动器等核心零部件样品的厂商透露,能够精准匹配人形机器人需求的零部件还没有大规模铺开,“目前针对部分厂商的需要,我们会提供demo生产方案,但生产周期会比标品长一倍左右。”
相较于已经成熟的智能驾驶、电动汽车行业,人形机器人的上游产业链仍然还在搭建当中,部分机器人上游零部件厂商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公司为人形机器人生产的产品仍然以标品为主。一家为智元提供胶水供货的厂商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当前公司的出货量中,人形机器人业务占到的比例不大,“供给人形机器人的产品中,70%是标品,30%是定制化产品”。
一个1米3左右的人形机器人,需要30-40颗左右的电池芯,电池芯也是电池的核心部分,在整个产业链中是“上游的上游”。近年来,不少有自研能力的机器人厂商都会在自研电池时,向第三方厂商直接采买电池芯,宇树就是其中之一。江苏天棚电池的产品工程师刘欣勃也告诉记者,去年一整年公司在机器人行业的产品出货量在百万颗级别,而公司在扫地机器人等产品上的出货量则在千万颗级别。“相对比较成熟的消费品行业,出货量基本都在千万颗或亿颗级别。”
根据恒工精密(301261.SZ)发布的公告,该公司在机器人减速机及人形机器人相关领域的主要产品为RV减速机、谐波减速机零部件、上下肢的连接件、支架、固定件等结构件,2024年相关收入为1752.23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1.76%。另一边,三花智控(002050.SZ)、翔楼新材(301160.SZ)等企业尽管在年报多处提及机器人产业趋势,但并未披露具体的机器人订单数据或者收入数据。
营收占比不高,取决于中下游的出货量和应用场景不足。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在过去12个月当中,人形机器人厂商出货量基本以数十台至百台为主。截至2024年,傅利叶人形机器人GR-1交付量已经超过100台;2025年,乐聚机器人宣布已经完成200台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交付。优必选也在3月宣布,东风柳汽今年上半年将完成采购部署20台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
对于人形机器人产业来说,在下游出货量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大多数厂商都会抱着“提前卡位,锁定市场”的心态进入。江苏恒立精密工业的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在接受人形机器人订单的时候会“有意挑选行业的头部厂商”,比如小米、小鹏等, “毕竟目前整个行业还在发展早期,我们也害怕过早铺开造成资源浪费。”
一个用在机器人关节处的谐波减速器,外径也许只有10厘米,而用于动作驱动的丝杠轴径,也许只有3厘米,但生产这些核心零部件背后的投入,可能是上亿元级别的。
以减速器为例,深圳科盟创新机器人副总经理杨淳任向第一财经记者举例,减速器行业的重资产投入来自于高精度加工设备的购置成本、生产场地和基础设施、质量检测和人才投入等。“从基础的制造设施到工人,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短期内复制的,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入局门槛其实不低。”
2024年10月,北特科技(603009.SH)宣布与江苏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协议》,该公司在昆山开发区投资18.5亿元,建设人形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行星滚柱丝杠研发产业化基地项目。2025年2月底,五洲新春(603667.SH)发布公告称拟与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新昌县高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投资协议》,拟投资生产行星滚柱丝杠、微形滚珠丝杠、汽车转向系统丝杠、刹车驻车系统丝杠、悬挂减震系统丝杠、通用机器人专用轴承等产品,项目计划总投资约15亿元,总用地约100亩。
产品定义模糊,需要跑出“死循环”
动辄数亿元的投入,意味着核心零部件厂商的“卡位”成本不低。如何与本体厂商配合制造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是部分上游厂商目前的痛点之一。
“我们在和一些本体厂商沟通的时候发现,由于他们下游的应用场景不清晰,所以在核心零部件的需求定义上也是模糊的,我们只能先给他们提供标准化产品来配合他们进行机器人的产品和组装。”刘欣勃告诉记者,现阶段,电池芯的标准化产品存在能量密度和脉冲放电能力不足等情况。
电池能量密度有限,会导致人形机器人的续航时间较短。刘欣勃说,在物流配送、巡检等一些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行的应用场景里,电池能量密度不够,机器人可能会需要频繁充电,影响效率的同时,也会影响作业稳定性。
在产品设计上,人形机器人的关节运动需要电池在短时间内提供强大的电流来驱动电机,以实现更敏捷和有力的动作。刘欣勃解释,如果电池脉冲放电能力不足,电机无法获得足够的电能,会导致机器人关节的运动速度变慢。
“有组装经验的本体厂商不会不知道这些,但问题是,他们不知道需要多大能量密度、多少脉冲放电能力的电池,来匹配一个还不清晰的应用场景。”刘欣勃说,由于无法清晰地给出产品的详细定义,因此有一些本体厂商在咨询过之后,仍然选择了购买标准化产品。
规模化和明确的场景需求,是刘欣勃认为的机器人零部件定制化生产的前提条件。他认为,没有定制化的核心零部件,机器人很难满足特定场景的应用需求,匹配不到现实场景,又何来规模化?“这是一个死循环,也是本体厂商和零部件厂商都需要思考破局的问题。”
根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GGII)发布的《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蓝皮书》,截至2024年年末,中国人形机器人出货量集中在B端场景,销量在2400台左右。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B端场景的销售规模会达到14.45万台,C端场景的销量会在1.8万台。
在量产的时刻到来前,核心零部件厂商需要培养自身小批量响应以及快速迭代的能力。杨淳任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在夯实自身制造供应链的基础上,核心零部件厂商应该积极和本体厂商一起明确产品定义,“很现实的问题是,核心零部件厂商需要知道更详细的参数才能更好管理成本和生产,比如零件预期使用寿命是多少?使用环境是怎样的?而这些都是根据机器人实际的使用场景去匹配的。”
她预计,在机器人真正实现量产之前,当下80%-90%的核心零部件可能会在新的使用场景中面临新的迭代。因此,她认为,现阶段,小批量生产以帮助厂商提高落地的能力,也是上游厂商需要的基本功之一。
“现阶段,机器人行业需要产业上下游一起配合,只有摸索出一个成熟的产品定义,才能推动产业上游的生产和下游的应用。”杨淳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