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银行防诈短信夹“私货”!实习生捅娄子?

太魔幻了!电影都不敢这么演!

银行发给用户的防诈骗提醒里,竟然惊现聊天记录!

4月15日,多位民生银行的用户表示,民生银行官方发送的防诈骗提醒里,赫然夹杂着聊天记录。

"小宝,上次私银尽调无法处理,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上次联系了科技部、广州个金部、广州托管部、佛山运营部都没能找到相关的人能解决,后来是平敏老师不知道联系了谁搞定了""美姐,外汇数据请复核"……

这些本该出现在企业微信群的碎片对话,竟随着"谨慎核对付款方与付款方是否一致,切勿随意收取不明来源渠道的货款,以免造成账户涉案及经济损失"的警示语群发给客户

当短信末尾的"拒收请回复R"与聊天记录里的"[强][流汗]"表情包同框时,荒诞感瞬间拉满:这究竟是银行风控提醒,还是实习生手滑上传的吐槽实录?

众所周知,在金融业,短信通知向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领域。每一句话都要经过法务、合规、业务部门三道安检,每个标点都承载着监管红线的重量。但民生银行这条短信却像被撕开的档案袋,将内部沟通的草稿纸直接塞进了对外公告。

从对话碎片中甚至可以拼凑出多个部门推诿扯皮的画面:科技部、个金部、托管部、运营部像踢皮球般将问题抛来抛去,最终要靠某位老师的“神秘人脉”才能解决;外汇数据复核要提醒"美姐"。当这些本应锁在办公电脑里的日常窘迫,突然被群发给千万客户,暴露的不仅是某个实习生的操作失误,更是一整套风险管控体系的形同虚设。

网友看完这场魔幻现实大片后,惊呼“我的天”!表示,吃瓜吃到熟人身上。还有网友表示:“甚至以为是为了让你读下去这份短信,故意设置的开头这种形式,是一种新颖的宣传反诈的手段!”

民生银行成立于1996年,曾头顶"中国金融改革试验田"的光环,总资产超7万亿,此刻却被一条短信扯下了遮羞布。

2024年,民生银行实现营收1362.9亿,同比下滑3.21%,连续四年下滑,从2020年峰值的1850亿元下滑到现在1363亿元;归母净利润323亿元,同比下滑9.85%。

从资产质量来看,不良贷款率1.47%,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但与已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的23家上市银行相比,民生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处高位。

2024年民生银行行长王晓永在年报的行长致辞中曾表示:“过去一年,民生银行着力强化风险防控,强化智能风控体系建设”。然而,本次短信乌龙事件,却显现出技术投入不足与流程管控缺失的双重恶果——既缺乏智能审核系统拦截异常内容,又缺失人工复核的兜底机制。

这无疑让印在年报里的"数字化转型""精细化管理"顿时成了黑色幽默。毕竟,连最基本的短信审核都能让私人聊天记录闯关成功,谁还敢相信其宣传的智能风控系统?

更耐人寻味的是短信中暗藏的权力密码。"平敏老师不知道联系了谁搞定了"这句话,赤裸裸地揭示了银行体系里隐秘的生存法则——比起标准化流程,员工更依赖私人关系;比起系统指令,领导批示才是通关密钥。

这种江湖气十足的操作模式,与民生银行近年频发的内控漏洞形成互文:从支行长伪造理财协议到客户经理私售飞单,从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市到员工参与非法集资。每次暴雷背后都能看到"人治"压倒"机制"的影子。当防诈骗短信本身成了职场现形记,银行苦心经营的专业形象瞬间碎成一地表情包。

有网友调侃:“这还好吧,聊天而已,要是什么客户隐私、流水之类漏出来了,那就致命了。

当金融机构的对外沟通渠道可以随意夹带私货,客户隐私数据是否也像聊天记录般在系统中裸奔?那些本应隔离的敏感信息,会不会在某个加班的深夜,被疲惫的实习生误拖进群发列表?

这条穿越层层审核的"问题短信",就像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正在动摇公众对金融安全的信任基石……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